>> 您现在的位置: 36365官网 >> 学生园地 >> 德育前沿 >> 德育故事 >> 正文
[图文]屠呦呦:开明家庭铸就非凡人生         【字体:
屠呦呦:开明家庭铸就非凡人生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现代教育报    点击数:689    更新时间:2017-2-22

1月9日,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揭晓,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获此殊荣。二十多年来,先后有27人问鼎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屠呦呦有三大特别之处:27人中第一位女科学家,第一位非院士,第一位诺奖获得者。

  这位传奇的宁波女子,因何机缘走上医学研究之路?又是何种家风的熏陶和浸润,塑造了她勇于追求、锲而不舍的个性呢?

                            图:屠呦呦11岁时与妈妈合影

  《诗经》赋名 诗意童年 

  1930年12月30日的黎明时分,居于宁波市开明街508号的屠家,传来了婴儿“呦呦”出世的哭声。迎来了屠家继3个儿子后终日所盼的“千金”。

  孩 子的哭声使父亲屠濂规沉浸在幸福之中。他随口吟诵出《诗经》中著名的诗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于是便给小女取名呦呦。吟完“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他 又对仗了一句“蒿草青青,报之春晖”。似乎这才完美。这四句满满童话的诗,使呦呦度过了诗意的童年。尤其是“蒿草青青,报之春晖”,竟使千金呦呦一生就此 与青蒿结下了不解之缘。

  与整个宁波重教之风相应,按照父母的安排,屠呦呦开始了求学之路。女孩也要去读书,这与屠家对子女教育一贯的重视密不可分。 

  父亲开明 母亲慈爱

  屠濂规接受的教育一直颇为西化。对于子女,屠濂规也给予了与自身教育经历相似的安排。5岁起,屠呦呦便被父母送入幼儿园,15岁起就读于宁波私立甬江女中初中。

  16岁时,屠呦呦经受了一场灾难的考验——不幸染上了肺结核,被迫终止了学业。这段患肺结核的经历,在屠呦呦看来,正是自己对医药学产生兴趣的起源。“医药的作用很神奇,我当时就想,如果我学会了,不仅可以让自己远离病痛,还可以救治更多人,何乐而不为呢?”

  一代药学家的原始起点,就是来自于这种“治己救人”的朴素愿望。

  家 庭的熏陶,也让屠呦呦对医药渐生兴趣。父亲屠濂规是银行职员,平时则喜好读书。家中楼顶那个摆满古籍的小阁间,既是父亲的书房,也成为屠呦呦最爱的去处。 父亲去看书时,屠呦呦也会坐在一旁,装模作样摆本书看。虽然看不太懂文字部分,但是中医药方面的书,大多配有插图,这让屠呦呦十分享受那段简单而快乐的读 图岁月。

  作为父母唯一的女儿,她备受疼爱,曾让许多同学羡慕不已的是:屠呦呦喜食香螺,在繁忙的求学生活中,妈妈总会亲手做好腌香螺,捎给自己心爱的女儿。

  志存高远 仁者风范

  1951年的夏天,已是高中毕业生的屠呦呦认定,自己的求学之路还将继续。考上大学,自然成为她的新目标。

  考前填报志愿时,素来喜欢自己拿主意的屠呦呦大笔一挥,给自己报了北京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医学院药学系。当时,国内开设药学系的大学尚寥寥无几,北大医学院药学系更是其中翘楚。在并无医学家传的屠家,屠呦呦的选择显得颇有个性。

  当1951年的夏季即将到尾声时,屠呦呦如愿以偿地接到了北京大学寄来的录取通知书。在那个年代,身为女孩能够在接受完高中教育后继续读大学,屠呦呦觉得自己很“幸运”。

  1955年,大学刚刚毕业的屠呦呦,被分配到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工作。

  任何科学创新看似机遇,其实来自非凡的洞察力、宽广的视野和顽强的信念——为保证病人用药安全,屠呦呦带头试服;为取得第一手临床资料,她在海南疟区奔走,高温酷暑之下,喂患者服药。

  或许正是这种内心平静的力量、淡泊名利的境界和追求真理的勇气组成了科学大家的“品格配方”。

  85年前,当屠呦呦的父亲从《诗经·小雅》中撷取“呦呦”二字为女儿取名时,大概也未曾预料到,女儿的整个职业生涯会与青蒿——这种神奇的“中国小草”相伴始终。他更不会料到,女儿会通过对这棵小草的研究而拯救无数生命。

  诺贝尔奖和国家最高科技奖,不仅是一个巨大的荣誉,更是为屠呦呦几十年的默默坚守所补写的一个最佳注脚。

  本文据《屠呦呦传》整理



文章录入:韦晓辉  责任编辑:周美娟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广告298X245
    >> 专题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