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而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教是为了不教”。可是纵观我们周围的教学现在落实“教”那是不遗余力了,而且是过之而尤不及。老师们讲的嗨、喊得爽,绘声绘色、天花欲坠、乃至声嘶力竭,教学效果还是难以达到理想状态,学生不仅成绩低下,而且厌学情绪浓厚。这样两头吃力不讨好,导致教师和学生都身心疲累:教师的职业倦怠感增强;学生普遍应付式学习,厌学群体不断扩大!因而高中教学改革的重点应该是要回归到教育的原点----“学”上面来,并以“学生的有效学习”作为整个教学的价值核心。 首先从教育学角度来看:人的学习既是个体化的活动又是社会性的活动,学习的内容可能是获取知识和经验、掌握客观规律、也可能是直接经验;学习使得个体身心获得发展,使得个体和人类整体不断实现自我意识与自我超越的过程。
一、攀枝花学院的苏兴仁教授和西南民大的周兴维教授认为:教育与学习,是此消彼长的互动关系。“学”为效仿,获得间接经验;“习”为实践,获取直接经验。人类的学习是离不开教育的,这是人类社会性的整体要求。但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有一个由大到小、由强到弱、由有到无的发展过程;学习(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在教育者的主导下,不断提高自授能力,使得学习的主体作用由无到有、由小变大、并且逐渐增强。这样,在教育者的教授下,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就逐渐转化为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当受教育者能够完全独立学习了,教育者的作用就逐渐归于“零”,从“教”到“学与习”的转化也就完成了。教育和学习之间的这种相互依存、相互消长、循环不已的辩证关系,同“太极图”所表现的阳往阴来、辐辏轮转、循环无穷的辩证关系正好相符合。
二、学习的本质是在历史的全面享有中实现个体的加速发展。人首先是自然的产物,通过人类社会有组织的教授历史上积累下来的文化物质财富,个体很快由自然人迅速成长为一个社会的有机组成个体,这种学习,可以使个体全面地占有所习得的内容并转化为个体的自身财富;其次,人的各种心理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都是作为一个整体活动者,一切知觉中都包含着思维,一切推理中都包含着直觉,一切观测中都包含着创造。着就要求在学习中主体要整体投入。全身心的投入,使人体尽可能多的器官调动起来参与学习,成为“学习器官”,这样学习客体的全面丰富性才能转化为主体的内在丰富性,人才能占有自己的全面本质,全面发展才有可能。全息的的学习客体将会是学习主体发展出全息的学习能力和建构出全息的知识体系。人在学习过程中身心的全部功能的参与,发展出学习主体一切特性,并且这种发展是全面和加速的。
三、现代学习是促进个体和社会逐渐迈向现代化,进而构建学习型社会奠定理论和现实基础。学习从本质上讲,是个体在实践中自觉地、不断地通过多种途径、手段、方法获得知识并内化为自身素质和能力的个体的自我改造、发展、提高和完善的过程,适时人成为主体并不断增强主体性的过程。这一过程有以下特点:
(1)学习的内容,不仅包括知识、技能,还包括态度、方法、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等;
(2)学习的形势 多种多样,不仅包括正规系统的学习,也包括非正规的、自发的、偶然的学习;
(3)学习的全过程性。现代社会已经进入到终身学习的时代,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人的一生是全过程学习的人生;
(4)学习的全方位性。学习的空间已经突破校园围墙、家庭和办公室、在职或脱产,甚至网上的虚拟学校;
(5)学习的创新性。学习不仅是传承,更需注重创新;
(6)学习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人,学习者的态度、方法、能力决定这学习的质量和成效。
马克思曾说:全面发展的人不是自然地产物,而是历史的产物。人的全面发展从根本上来说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而人全面发展的基础是学习。人只有自觉主动地发展自己,才能认识到人滋生发展的规律,并自觉地按照规律全面发展自己,基本途径就是学习。学习者要对自己的发展负责,使自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体性意味着学习者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的各个过程中,有预见地进行规划,明确目标,对学习内容、时间、地点做好计划,并且对学习方法进行优选,使自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突出学习主体性的地位。事实上,学习的本质归根到底就在于其主体性上。
其次从心理学来看:主体性的有效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应用恰当的策略对学习内容进行主动的加工,在一定时间内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使自身获得发展的过程。通俗地说,就是指学生花更少的时间,收获更多的知识,努力做到“事半功倍”。从有效学习发生的内部条件来看,其主要涉及两个方面:
一、学生的主动认知加工是有效学习发生的关键条件。学习是一种主动的认识过程,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形成良好品德,都必须通过自己的思维与实践,通过自身的思想矛盾运动和主观努力才能实现。影响学生主动认知加工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最重要的是学习内容及其呈现方式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或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二、学生已有的知识准备和经验基础是有效学习发生的前提条件。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对学生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许多实验研究显示,学习实际上是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注重新旧知识相互联系是有效学习产生的重要条件。同时,学生的学习是在一定的经验背景下展开的,有效学习应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包括某一年龄阶段学生、某一地区学生或某一类学生所具有的生活经验。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培养学生的有效学习,必须从以下方面入手:
(1)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动机,拉尔夫.泰勒认为动机是学习的最基本条件。学生可以通过模仿、个体的兴趣愿望或榜样作用等激发学习动机。
(2)树立清晰的学习目标。要产生一种习得行为,必须对试图去学什么有一个清晰的概念,能帮助学生顺利地仿效。
(3)适宜的学习任务。学习任务过于容易,不能引起学习者的重视,也不能使他们有成功的体验,只有通过努力去完成有一定难度的任务才能从中获得成就感。
(4)让孩子有积极完成任务的信心,缺乏信心是抑制一个人完成任务的重要因素。如初二物理,当完成老师布置作业有一定难度时候,落后生可以利用一些较为直观的视频、动画微课来巩固他们所学的知识,通过这些难度适当的学习任务来增强学习者的自信心。
(5)及时奖励和反馈。当学习者成功地习得了某一行为能力时,成功所带来的满足感会驱使他们去进一步实施这种行为。教师和家长要帮助学生从获得新知识、趣、态度、技能中得到满足,而不是依赖于与学习过程本身无关的奖励或别的支持。
(6)循环练习。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机会练习新的行为,直到他们能得心应手,同时也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每一个后续练习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要超过先前的练习。纯粹的重复容易令人生厌,达不到练习的效果,只有每一次新的练习都包含了新的要素,才会引起学生的关注,才能为有效学习打下基础。
(7)学习迁移。教师和家长要为学生的学习迁移创造机会,让学生能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其他场合,并且要鼓励学生把生活中的问题带到课堂上来探讨,增强学生的理解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合以上两点,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都揭示了教学的核心本质主要在“学与习”上,当“学习”真正成为受教育者的内在驱动力的时候,教育作为整个社会发展的必要手段作用于受教育的主体--学习者,并且一直给予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条件、积极加以引导和激励,就会使得受教育这的学习总能在“最近发展期(层)”得到促进和推动,使其垒叠上升,达到高峰。“学习为主体,教育为主导”,这就是“学与教”的合理构成及次序。全国各地的教学改革都大多回归到“学与教”的科学轨道上来了,作为南疆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红城热土,我们要向当年发动“百色起义”的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学习,要以“敢为人先”的大无畏的精神,真正“把教改当作信仰”,把已经基本实现“学习主体性及教学主导性”的临近县份学习,切实提高从“九年义务教育”到高中教学的内在质量,真正促进高考质量的提高。在全国高考水涨船高的形势下,与时俱进,逐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