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 36365官网 >> 教育管理 >> 教学科研 >> 教研沙龙 >> 正文
切碎了的语文         ★★★【字体:
切碎了的语文
作者:张鸣    文章来源:《视野》2017年第3期    点击数:550    更新时间:2017-6-5
    据统计,中国出版物70%以上都是教材。而且人均年阅读量很低,平均不到一本。中国有近亿的学生在上学,但谈到阅读,都是强制性的,读的不过是教材,还有一点老师推荐的教辅材料。

    就那么可怜的一点自主阅读的比例,还有相当在的份额是几类无聊作家的杰作,诸如穿越、盗墓、玄幻、种马小说。手机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上网人数成亿地增加,但人们在手机上阅读的,90%以上都是这种毫无价值的东西。稍微讲求一点逻辑、讲一点道理的文字,学生网民就不愿看或看不懂。

    有人出来呼吁,中国的母语教育需要加强,因为学校过于强调外语教学了。教育部积极响应,据说要把高考的外语分值降低,北京市中考,率先实行,英语从150分降到100分,而语文分值如旧。接下来估计还会增加语文教学时间,增大课时量,以强调他们重视母语教育。

    这样的改,有效果吗?有,不过是反着的,越折腾,学生的母语水准恐怕会越差,因为从本质上来说,中国语文教育的模式有问题。对于教育者而言,语文教育,应该是通过成型知识的学习,引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让学生通过阅读经典语文,增加自己的文学素养,提高读写能力。

    阅读过程本身就是识字过程,也是培养阅读兴趣的过程。但是,中国的语文教学,小学识字阶段的课文,被矫情的拟人、比喻性的范文所充斥,教学过程似乎就是为了不让学生好好说话。

    基础的识字阶段过后,语文课本的范文倒是有几篇像样文章了,但每篇文章的教学,都是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写作背景,然后就是字词句,分析拆解。每篇文章都会有中心思想吗?作者这样告诉你们了吗?作者的写作背景,你们怎么知道的?段落大意,只有一种概括方式吗?只能按老师的意思来概括吗?老师为什么这么教?因为考试就这么考。

    这样的范文,不用老师教,读读也许还有一点意思,但以老师读完,做一系列烦人的作业,就像一颗鲜桃,被人揉搓了无数道,变成垃圾了。如果范文本身就不怎么样,这样教下来就更折腾人。

    这样的语文教育,无非是把好好的文章变成若干细分的知识点,然后一点一点地灌给学生,让学生背熟记牢,以后考试就按这种切碎了的知识点来考。老师教的就是标准答案,跟着走,踩到点上,就能得高分。

     不用说,这样的教学,不会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几年工夫教下来,乖的学生倒是会考试了,不乖的学生,连考试都不会,两者都对阅读失去了兴趣,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好的文字,什么叫不好的文字。他们如果还有一点残存的兴趣的话,就只能去追求荒诞怪异而且空洞的穿越、盗墓、玄幻加种马了。

 



文章录入:周周  责任编辑:周美娟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广告298X245
    >> 专题栏目